仲英榜样
【陕西日报】交大“最美志愿者”:4200米高原上的接力“播种”
2018-09-01     (点击数:)

从平均海拔400米的西安到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7月7日,21个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长途跋涉1600余公里,历经30多个小时,抵达玉树藏族自治州——他们不是体验藏族文化饱览高原美景的旅人,而是一支播撒爱心种子的志愿者团队——西安交通大学英仔爱心社玉树支教团。

自2010年玉树地震之后,每年暑假,英仔爱心社都会组织在校大学生成立支教团,赴玉树开展爱心支教、灾后重建情况和教学质量调研以及教师现代化教学技能培训。今年夏季,是西安交通大学英仔爱心社玉树支教团第九年来此接力“播种”。21名志愿者分为三批,分别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珍秦镇中心寄校、文乐中心寄校和囊谦县香达镇中心寄校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支教实践,为当地的孩子们教授科学、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兴趣类课程,种下一颗颗梦想的种子。

追梦而行,哪怕山高路遥

玉树藏族自治州盛产冬虫夏草,每年4月至5月是采摘的最佳时节,当地学校会专门给学生们放假一个月。而当7月至8月全国多数学校放假时,这里的孩子们依然正常上课。因此英仔爱心社每年都会在暑假期间选拔志愿者赴该地支教。

对英仔爱心社社员贾正华和许多志愿者来说,去玉树支教是一直以来的梦想。早在大一入学时,从学生社团招募的宣传支教照片中,看到雪域蔚蓝的天空、孩子清澈的目光,他们早就对这一实践充满期待。

3月,英仔爱心社赴玉树支教团便进入筹备阶段。社团从众多报名者中选拔出20余名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安全和调研培训,并对每一位志愿者的备课情况做严格考核,直到各项准备工作得到充分落实。经过紧张的考试周后,7月5日,志愿者们踏上支教之旅。

到了西宁,志愿者们分批乘坐大巴赶往玉树。然而,志愿者们与玉树的初见,是长途汽车翻过巴颜喀拉山口的眩晕,是18个小时大巴里的晕车、失眠和呕吐,是到学校前两天的头痛欲裂和萎靡不振。

经历了空气中氧气稀薄的不适,缺水成了摆在志愿者面前的另一道障碍。学校的缺水程度让人震惊,就拿珍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来说,全校只有两个可用的水龙头,且时常停水。学生只有吃饭时才能接一碗水喝,因缺水而流鼻血的情况时有发生。志愿者们只能经常在镇上买水饮用,进城洗一次澡“就像过节”。

此外,学校的伙食也不甚理想,当地的牦牛肉对于志愿者来说咀嚼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下咽。即便如此,所有的志愿者都以积极的态度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初来乍到的种种不适逐渐在与当地孩子们的相处中、在支教的忙碌和快乐中消散。

我们能做的,是播下一颗种子

初进珍秦镇中心寄校时,教学楼上习近平总书记“托起明天的太阳”的题字让志愿者唐齐勖触动颇深:“这里的一千多个孩子,大都来自牧区,家庭贫困,他们是这个生存尚且不易之地的明天的太阳。”其他两所支教学校的情况大体类似,孩子们的父母有的在地震中去世,有的在外打工。

这里的学校,在群山之间。志愿者梁晔听说,有的孩子,去过最远的地方是3公里外的县城。孩子们说,县里有个广场,他们喜欢在那里玩……

这也让志愿者们思考,他们到底能做什么,支教的意义在哪儿?

“我们要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我们要帮学校做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里到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

……

一个个小目标成为志愿者的共识。

于是,志愿者们开设了文化艺术课堂,让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了毛笔字,知道了春秋五霸,了解了朝代更替。

通过志愿者,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贝斯的样子,并惊叹于它的声音和演奏;第一次了解分辨不同的音乐风格,懵懵懂懂却格外兴奋。

办公室里,地球仪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志愿者打开手机的灯光充当太阳,给孩子们讲昼夜交替,季节变换。孩子们知道,世界上有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指尖,划过山川河流、陆地海洋。

在志愿者鬲雨妍的美术课上,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幅《我心中的北京大学》,并写下:“二十年后,我想上北京大学,当一名藏文老师……”受学医学的志愿者熊雄影响,有孩子萌发“长大要当一名医生”的理想。

唐齐勖在笔记中这样写:“三周的时间,我们无法教给他们太多知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一颗种子,告诉他们,群山外边有精彩的世界。”

“在支教实践中,我们获得了成长”

志愿者张海琳记得,每当课间遇到孩子们,他们一脸期待地问下午有没有音乐课。这让她心里一暖,感觉到一种被需要的幸福。

当女志愿者被长头发困扰时,总有孩子默默递过来一个皮筋;下课时,会有人腼腆地说:“老师您辛苦了”;饭后洗碗时,孩子们会抢着帮志愿者们收拾……

“他们都是天使吧,所以才有如此善良的灵魂。”志愿者们说,这里的孩子们眼睛里永远闪烁着光芒,璀璨而震人心魄。热情得令人感动,懂事得让人心疼……

作为分队负责人的张婉琦,一开始特别担心能否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三周的支教任务,担心不能与校方有效沟通,担心被质疑。然而三周的时间里,她渐渐地能独当一面。

贾正华之前被父母教导:少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做好自己的事情。三周的实践,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白了什么事情真正有意义。

“在支教实践中,我们获得了成长。”志愿者孔森说,“支教虽然辛苦,但所有的付出都有价值。”

原载于2018年8月30日陕西日报6版

 

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

Copyright ©2009-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6008037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

意见反馈:caokun.2015@x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