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英榜样
【心中的旗帜】优秀学生标兵之蓝格非: 做爱国奋斗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2019-12-14   交大新闻网   (点击数:)

爱国主义是不懈奋斗,是无私奉献,是勇于担责,是情系人民,是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蓝格非

大二学年智育成绩91分,专业排名第三;通过九门ACCA考试,并在托福英语考试中斩获114分;曾获ACCA全国就业力大比拼北京赛区冠军团队、第九届华为财务经营挑战赛华中赛区优秀团队等荣誉,这是西安交大仲英书院刚刚大三的蓝格非的“成绩单”,领导力、才华、专注,这些词在蓝格非的经历中反复出现,作为ACCA专业的学生,走金融方向的道路于她似乎是顺理成章。但这一切,正在悄然转变。

为成长发力

2019年7月,蓝格非赴云南施甸老麦中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担任英语教师和副班主任。在这陌生的南方村庄中,这个北京姑娘在艰苦中找到了光——她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蓝格非是经历过重重选拔才拿到支教资格的,她始终记着那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怀着对帮助祖国贫困地区孩子的一腔热血,蓝格非走进老麦中学。

颠簸了两个小时的山路,蓝格非坦言,当看到楼里没有厕所、水房没有水、房间没有电的教学环境时,她心里非常忐忑。但当她走进教室,上了第一堂课之后,一切都变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支教老师的崇拜深深触动了蓝格非。她不再纠结环境的艰苦,而是将目光放在这个村庄中。

在教学中,蓝格非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她为学生准备小奖品,激励他们课堂发言;她教给他们人生中第一首英文歌,并编排了节目;她给他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大学以及曾去过的地方,让他们明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临别时,蓝格非收到了孩子们给她写的信,许多人写到“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对英语产生了兴趣”,甚至一位经常逃课的学生说“蓝老师,我以前不喜欢上课,但是现在特别喜欢您的课”。

孩子们稚嫩的文笔、潦草的字迹,让蓝格非迫切地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支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正是它促成了我对未来的思考。”作为一名商科学子,蓝格非原本的目标是未来在全球顶尖的金融机构工作,如今她有了新的思考。她决定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公共政策,今后致力于公共事务、改变中国农村落后的现状,既能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能切实地帮到这些孩子。

“我想呵护他们、保护他们。”她说。

为母校而歌

很多交大学子都听过《梦朝远方》这首歌,这是交大西迁精神的主题曲,是蓝格非和马驰宇、李春明两位学长共同创作的。“大树西迁,花甲两鬓霜”,蓝格非说,演绎这首歌的过程,是“让心涤荡,筑梦远方”的过程,也是她为西迁而歌、为祖国而歌的过程。

“音乐是我生活的支柱”,蓝格非说,她习惯在歌曲中寻找自己的力量。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校外水平九级、中国音乐学院美声校外水平十级,深厚的音乐造诣,让她成为学校各种活动和晚会的常客。但这些活动中,蓝格非多是演唱英文歌曲和流行音乐,从未演唱过主旋律的抒情音乐。这使得参与《梦朝远方》的录制成为了她一个非常特别的经历。

一开始,蓝格非是硬着头皮去唱《梦朝远方》,不适应曲风的她总是无法感情带入。进入不了状态时,她只能说服自己去克服各种不适应,尽力去唱。“但效果总是不太理想”,她无奈地说。后来,在西迁精神朗诵会上蓝格非第一次进行表演时,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这首曲子的美,也真正明白了如何发自内心地演唱。

在一次次为西迁而歌的过程中,蓝格非深知“爱国奋斗”不是口号,而是该给予实实在在的付出,并立志成为爱国奋斗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为祖国发声

“身处全球化时代,青年学子只有不断开拓国际视野,到国际舞台上展现青春风采,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9年1月,蓝格非被选拔为交大第一批赴意大利参加联合国青年领袖菁英班的学生。在联合国劳工组织学习的过程中,蓝格非积极努力,表现突出,被推举为优秀学员的候选人,结业答辩时,其有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英文演讲打动了在座的中外评委,最终在来自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六所顶尖高校的百余名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二名优秀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实际上,去过越多的国家,看过越多的世界,你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蓝格非说。在交流中,她发现国外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比较负面的新闻,再加上之前的偏见,导致外国人更加不主动关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我们要主动站出来,为祖国发声。”抱着这样的想法,她会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针对一些问题指出中国的现状,将国外网友平时看不到的中国某一面表现出来,积极向外国人普及关于国内的知识。这是蓝格非为消除隔阂和误解迈出的实实在在的一步。

对于蓝格非来说,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未来,她希望能在世界舞台上,高唱爱国奋斗之歌。


 

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

Copyright ©2009-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6008037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

意见反馈:caokun.2015@xjtu.edu.cn